营仔镇新区一角
一、区域·环境·人口
营仔镇位于廉江市区西南部,九洲江出海口,东经109°45′至110°31′,北纬21°25′至21°55′。镇政府驻地营仔圩,距市区56公里。东连安铺、横山镇,南面临海,西连车板镇,西北连青平镇,东北连雅塘镇。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地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2 ℃,雨量丰富。区域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800亩,林地62500亩,海岸线长28公里。山区、沿海土壤属壤土,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各类农作物和养殖业,围田地区土壤属粘土,九洲江出海口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及其他水生作物。素有湛江第二粮仓之称,是湛江市水产养殖专业创新镇,广东省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拥有国家二类口岸、东南亚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
1997年8月营圩村委会改设营圩居民委员会。现辖下洋、凌禄、竹墩、营仔、白沙、大同、多浪坡、新村、大榄田、鱼龙埠、圩仔、包墩、仰塘、垌口、福山、大山、北堤、云峡、犁头沙、新围仔、草港共21个村委会和营圩居委会,224条自然村,2010年有22544户,99468人。民族有汉族、壮族、黎族等,汉族占人口的99.6%。姓氏有叶、张、刘、万、李、罗、林、陈、郭、麦、黄、王、莫、谢、许、谭、覃、巫、苏、赖、温、戚、杨、何、钟、黎、邓、马、伍、陆、魏、曹、全、孙、招、周、祝、梁、蔡、蓝、司、樊、廖、余、利、江、沈、赵、方、占、吕、朱、潘、卢、尹、邬、吴、董、龙、缪、邱、韩、颜、冯、郑、胡、曾、袁、姚、文、符、洪、宋、邹,主要姓氏为林、张、叶、罗、陈,林姓占人口的5.3%,张姓占人口的4.8%,叶姓占人口的4.2%,罗姓占人口的2.8%,陈姓占人口的1.2%。方言有白话、嘊话、黎话、海话,主要方言为白话,占人口的42%。
二、基础设施建设
营仔圩常住人口8931人,圩区面积1.8平方公里,大小街道49条,总长18.6公里。
现有国道325线、县道674线及渝湛高速公路通过镇境,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镇与各村委会、自然村均通公路。现有硬底化乡道121公里,营仔圩设有汽车站1个。全镇有各类客运汽车203辆。营仔港口建有1000吨级码头1 个,年吞吐量80万吨。1993年,营仔口岸被批准为国家二类口岸、对越贸易点,是本省距东南亚、越南等国家最近的港口。镇内开通程控电话,现有固定电话15210余门,移动用户69127户。2000年开通宽带互联网,农民在家中可进行网上产品购销。2005年6月电视光纤装到营仔圩和附近村庄,居民可收看36套清晰的电视节目,2015年完成数字电视转换11237户。1987年投资200万元建成自来水厂,日供水量1110立方米,可解缺居民生活和工商业用水。现有110千伏安输变站1个,营仔大桥于2010年建成剪彩通车,投入512万元完成12条自然村配网改造。同时已陆续建成金海长廊、政通大道、营仔车站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三、资源·特产
镇内有花岗岩、石灰石、高岭土、石英砂、水晶矿等资源,蕴藏量巨大。土特产有花生、木薯、木菠萝、红橙、荔枝、龙眼、杨桃、石榴、海边红心鸭蛋、龙鲕(章鱼类)等。野生动、植物有珍珠、海牛、海马、榄树、海桑等。
四、经济
2014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19.58亿元,增长13.86%,创历史新高。其中农业总产值10.96亿元,增长7.98%;规上工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45.17%;第三产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长5.86%。固定资产投资8.73亿元,增长66.32%。外贸出口8686万美元,增长46.5%。公共财政收入1629.77万元,增长0.0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2%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5320元,增长10%。我镇利用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口优势,通过错位发展思路规划,抓住了市加快“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契机大力发展重点项目,去年全镇新引进红树林旅游开发等重点投资项目4个,完成或基本完成汽车客运站、海润大酒店等重点项目8个,跟进省二类渔港建设、星峰水泥厂技改等重点项目3个。
农业平稳推进,特色农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6亿元,增长7.98%。去年我镇顺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建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21000亩,完成水利项目建设5宗,完成“一事一议”项目6个,得到上级财政奖补79万元。重点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培育和规范对虾、水稻、林果规模化生产基地,去年共流转土地2.5万亩,同比增长2.1%,其中委托集体统一流转面积6326亩,农户自发流转面积3572亩,签订流转合同46份。另一方面深挖特色农副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长足发展,引导农业生产成果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切实做特做优镇域现代农业。
工业阔步迈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64亿元,增长46.56%,稳居廉江市前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51.38%。规上企业1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过去的一年,我镇紧紧抓住工业发展基础投入,完成新征用工业用地28亩,工业规划储备用地600多亩,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路网、绿化以及排污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连点成片、连片成群,工业规模化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旅游业新契机,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去年我镇积极谋划发展旅游业,瞄准千里金堤观光休闲基础设施和万亩红树林、金海长廊等资源,发展以餐饮、观光、休闲为主的特色渔家乐、农家乐,规划河边街休闲娱乐一条街。餐饮业有突破,通过品牌策划宣传,推出侬鲕饭、鸭蛋等主打的海边饮食文化,客流量比往年翻倍,住宿业、万家恩超市等个体零售业销售量也不断攀升,同时带动商业贸易不断加强,商品流通不断繁荣,限上企业达到5家。去年我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46亿元,增长11.37%;贷款余额1.9万元,同比减少1%。
五、教育·文化·卫生
2014年,全镇有初级中学4所,完全小学21所,中小学生17832人,教职工623人。有灯光篮球场7个,普通篮球场47个,足球场4个、排球场35个,乒乓球室(台)132个,田径运动场3个,体育器材20万件;幼儿园7所。
本镇传统文化艺术主要有舞狮、舞龙、武术表演、木偶戏、粤剧等。文艺表演形式主要有歌舞、短剧、相声等。镇设立了广播电视站和文化站。1990年开通有线电视。2003年电视光纤传输。2010年完成数字电视转换1450户。2014年有信息兴农体验室23个,现全镇有阅览室26个,文化室22个,剧团6个,曲艺社1个;村级有文化室22个,农家书屋12家。白戏剧团37个、业余粤剧团1个;营仔镇是民间艺术白戏的发源地。2000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民族文化艺术之乡。
六、名胜古迹
镇内有可开发旅游景点:龙营围万亩虾塘观光带,江洲围万亩红树林观光带。古迹主要有:唐朝零绿县城遗址、唐宋古窑遗址等。
龙营围万亩虾塘是东南亚最大的连片养虾基地。
万亩红树林位于九洲江出海口,面积31690余亩,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极具开发潜力。
唐宋古窑遗址位于营仔圩西面10公里处的“犀牛岭”。窑址6座,分布在东、西山岗,面临九洲江。窑址属龙窑,宽约2米,长20至25米,有唐、宋陶罐:碗、碟、砚、缶、炉、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