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页 > 走进橙乡 > 廉江市情 > 廉江市自然资源
地理资源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8-11-13 15:34:15
【打印】 【字体:

地理位置 廉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北部,北纬21°25′至21°55′,东经109°45′至110°30′。东邻茂名市的化州市,南接遂溪县,东南一隅分别与吴川市、湛江市坡头区相连,西南濒临北部湾,西、北分别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陆川、博白等县接壤。市境东西相距79.5公里,南北相距60.2公里,海岸线长108公里,土地总面积286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廉江市地形南宽北窄,东西两面若曲尺之外向,颇似“凸”字形。地势北高南低,从丘陵到台地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延伸到海。北部山峦起伏,若高远之画境,双峰嶂顶海拔382米,为廉江市(也是湛江市)的最高点。毗邻有仙人嶂,鸡笠嶂、彭岩嶂、青嶂、山祖嶂及三角岭、罗伞岭等数十座100—300余米的峰岭重叠排列,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对寒潮南下及台风侵入起了一定阻挡作用。九洲江从东北向西南斜贯市境流入北部湾,沿河两岸及其下游三角洲有较大的冲积平原分布,南部宽阔平坦。全市地形大致分为三类:南及西南濒海地带,属浅海沉积平原及九洲江冲积平原,地形比较平缓,海拔一般在55米以下,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二成左右;东南部及中部属缓坡低丘陵地带,坡度在5度至15度之间,海拔在60—100米以内,无明显山峰,呈扁平起伏,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五成左右;北及西北部为丘陵区,局部地区坡度较陡峻,一般坡度在15度至30度之间,海拔200米上下,局部地方超过300米,主要分布在长山、塘蓬、和寮等镇,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三成左右。

地质资源

地层 廉江市境内地层发育较全,以泥盆系中、上统地层分布较广,其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地层。

震旦系 Zc 组:分布在市境西北部及东南部,原岩为一套浅海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但由于受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影响,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强烈,形成大面积变质较深的混合岩,局部为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等。在石岭西面见于泥盆系中统桂头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为500—740米。本套地层含金(Au)、银(Ag)、铅(Pb)、锌(Zn)、钨(W)、钼(Mo)、铜(Cu)、锑(Sb)等元素丰度值较高,与形成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及滑石矿等关系密切。

寒武系八村群: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为浅海相类复石碎屑岩建造,由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绢云母千枚岩等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本套地层与形成钨钼铜多金属矿产有较密切的关系。

奥陶系:分布范围狭小,仅见于市境以南及化州林尘一带出露,与寒武系八村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为一套浅海相砂页岩建造,岩性主要由绢云母石英砂岩、含砾云母砂岩夹绢云母砂岩、绢云母页岩等组成,厚度为647米。

志留系连滩群:分布于市境西部及广西境内,可分为上、中、下3个亚群,为笔石页岩建造,岩性主要由粉砂岩、细砂岩及页岩等组成;下亚群夹灰岩透镜体,厚度为410米。

泥盆系:分布市境中部,为浅海相沉积,以中、上统地层较发育,可分为:中泥盆统桂头组(为陆相、滨海相碎屑岩建造)、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为浅海相含铅锌、黄铁矿碳酸盐岩建造)、上泥盆统天子岭组(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上泥盆统帽子峰组(为滨海、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

石炭系:为浅海相沉积,分布在市境南部和西南部,出露零星、发育不全,可分为下统岩关阶孟公坳组(为浅海相砂泥质碳酸盐岩建造)、下统大塘阶石磴子段(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下统大塘阶测水段(为浅海沼泽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下统大塘阶梓门桥段(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中上统壶天群(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

白垩系下统:分布在石岭、石角等地。但出露面积较小,为河流、湖泊相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建造,岩性以厚层状复矿砂岩为主夹复矿砾岩,厚度为234米。

第四系:市内各地均有分布,内陆地区以河流冲积物、洪积物、残坡积物为主,局部有湖沼沉积,沿海地区以海成堆积物发育。依岩性特征,可分为下更新统湛江组(为河流、滨海沉积)、中更新统北海组(为陆相沉积)、上更新统湖光岩组(为一套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河漫滩阶地、沟谷、海成台地等)。

岩浆岩 廉江市境内岩浆岩比较发育,从中生界印支运动早期至燕山运动晚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侵入活动,其侵入方式以岩基或岩株为主,次为岩墙、岩脉。到新生界喜马拉雅山期岩浆活动变弱,仅见局部为喷发活动。

印支期侵入岩:官山嶂岩体,呈岩株产出,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约4.8平方公里,岩体东西边与中泥盆统桂头组地层为侵入接触,岩性为浅红至深灰白色条痕状压扁花岗岩、中粗粒花岗岩、局部有压碎花岗岩和糜稜岩化花岗岩,变余压碎半自形粒状结构、中粒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黄铁矿、辉钼矿、独居石、锆石、榍石、锡石等。斜长石和石英被压碎聚成压扁的透镜集合体,定向分布。

燕山一期侵入岩:两家滩岩体,呈岩株产出,出露面积95平方公里,岩性为灰至深灰色混染花岗岩、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紫苏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微量矿物有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等。具变余压碎花岗变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片麻状和块状构造。

燕山二期侵入岩:主要有老鸦山岩体(呈岩株产出,北西向延伸,出露面积30平方公里,岩性以细中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次为含辉石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和青平长坡岩体(呈岩株产出,出露面积约30平方公里,岩性为中粒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钾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斑晶为钾长石和石英。副矿物有锆石、矽线石、磷灰石、独居石、石榴石、磷钇矿等)。

燕山三期侵入岩:主要有塘蓬岩体(呈岩基产出,北东向延伸,出露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岩体与东西两侧围岩为断层接触,北面为侵入接触或交代接触。在岩体内部和边缘地带见有混合岩残留体分布,残留体条纹走向与区域混合岩片理走向一致,岩体分过渡相和边缘相)、太平岩体(呈岩株产出,主要分布于太平、红湖一带,呈北东东向展布,出露面积44.4平方公里,岩体与东西两侧围岩呈侵入接触,分相较明显,但边缘相出露较狭,形状不规则,相带宽度变化大,岩体中见有小面积残留体)、新安岩体(分布在廉江市东部,廉江与化州交界处,呈岩株产出,北东向延伸,出露面积约23平方公里,岩体与北东、南西两侧围岩呈侵入接触或交代接触,岩体分相明显,边缘相比较发育、出露宽阔,相带不对称)、良黄洞岩体(分布于市东部,岩体呈椭圆状,南北向展布,出露面积约0.81平方公里,岩性为糜稜岩化花岗岩,在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岩石均已糜稜岩化,原岩相当于新安岩体边缘相的细中粒黑云花岗岩,变余糜稜结构,平行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平均、斜长石、石英、黑云母)。

燕山四期侵入岩:主要有英桥桥岩体(分布于北部,两广交界处,即英桥圩、党埇、金坑、六环、庞西垌等地。呈岩株产出,岩体北面和南面与混合岩呈侵入接触,接触面倾向围岩,产状较陡,南东面与混 合岩呈断层接触。岩体分主体中粗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补充体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两部分)、蛇塘岩体(分布于东面,廉江与化州交界处,岩体呈南北 向展布,出露面积约9.86平方公里,与东西两侧围岩中泥盆统桂头组地层呈侵入接触,南面侵入官山嶂岩体,岩性为灰白至淡红色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多具斑状结构、斑晶有钾长石。副矿物有磁铁矿、闪锌矿、黄铁矿等)、蒲草塘岩体(分布于横山蒲草塘一带,出露面积4.3平方公里,岩性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局部不等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菠萝洞岩体(分布于东部,廉江与化州交界处,岩体近似东西向展布,出露面积约23平方公里,岩性为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性与蛇塘岩体相似)、长径岩体(分布于市东部,岩体呈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约0.5平方公里,岩性为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性与蛇塘岩体相似)等。

燕山五期侵入岩:主要为浅成侵入岩,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二长斑岩、闪长玢岩、煌斑岩、花岗伟晶岩等。呈岩脉、岩墙、岩株产出,一般产于早期岩体的边缘或各时代地层中。

变质岩 廉江境内从下古生界到中生界,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断裂作用的影响,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及动力变质作用强烈,形成各类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岩。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该区下古生界沉积一套巨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夹多层基性火山沉积岩及铁镁质透镜体,由于受多次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影响,温度压力急剧升高,岩石受到区域变质作用,促使原岩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原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绿片岩相和斜长角岩相,岩石有绢云母石英片岩、滑石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绿帘石透辉石岩和黑云母变粒岩等,在混合岩中呈残留体产出,分布于廉江市西北部。

此外,上古生界形成一套较厚的海陆交互相、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在区域变质作用下,这些岩石也产生了轻变质作用,形成一套轻变质岩类,主要有绢云母千枚岩、绢云母板岩、大理岩、白云岩、变质泥质石英粉砂岩、变质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含砾粗中粒砂岩等。

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下古生界以后,该区地壳运动以褶皱隆起为主,并伴随着强烈断裂作用和热力活动,使原来的区域变质岩类产生混合岩化,形成大面积混合程度不同各种混合岩。按混合岩化强弱可分为条纹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市境北部,为花岗变晶结构、交代结构,或分以斜长石、钾长石、石英为主,次为黑云母,呈黑白条纹相间产出。基体和脉体界线不清。副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磷灰石、锆石、磷钇矿等)、条纹——眼球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市境西北部,以条纹——眼球状混合岩为主,夹条纹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局部有云母石英片岩残留体,厚度大于2000米,是本区含矿破碎带主要围岩。岩石由眼球状、条纹状脉体和基体组成,其间界线不清,眼球多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集合体,少量单体,呈椭圆状,眼球状、串珠状。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石榴子石、金红石、榍石等)、混合岩化花岗岩(分布在廉江市北部和东南部,主要由黑云二长混合花岗岩和黑云二长阴影状均质混合岩组成。前者阴影少,后者阴影多,与上述混合岩接触界线呈过渡关系。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混合岩化强烈地段结构变细,外貌与岩浆岩极为相似)3类。

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中生界早期,该区构造运动以褶皱为主,并伴随强烈的断裂作用,先后形成北东走向断裂及该组派生的南北向断裂;到中生界中后期,区内构造运动以垂直为主的断块运动,断裂作用更加强烈,先后形成北西和东西走向的两组断裂。以上先后形成的四组断裂,以北东组为规模巨大,在断裂带内及其两侧的岩石都普遍受到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形成一系列动力作用强弱不同的构造岩,主要有糜稜岩、糜稜状构造角砾岩(多分布于后期滑动面的两侧,厚度为0.2—0.5米。灰黑色,糜稜结构,片状或具定向排列之角砾状构造,胶结松散,易碎。成分主要为鳞片状绿泥石、萡片状之金属硫化物粉末、岩石碎屑、少量铁锰质、炭质黏土等)、构造角砾岩(可分早期和晚期。早期构造角砾岩一般受强烈硅化和绢英岩化,角砾构造模糊不清,胶结十分紧密。晚期构造角砾岩一般胶结松散,角砾构造明显,常呈透镜状,断续分布在构造压碎岩带中)、构造压碎岩(是岩石受到强烈挤压破碎的结果,多分布于破碎带受力较强地段,如破碎带的底盘和顶盘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在压碎岩带中一般挤压断裂应力结构面发育。岩石呈灰绿色、块状、角砾状构造,变余压碎结构,成分以石英为主,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微量矿物有磷灰石、白钛石、锆石、榍石等)、绢英碎裂岩(分布在压碎岩带的两侧,灰白色,块状构造,具变余压碎——碎裂的显微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由于岩石受碎裂作用结果。原岩结构、构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混合岩结构、构造尚可以辨认,主要分布在庞西洞断裂带、古城——沙铲断裂带、高村断裂带中)等。

地质构造 市境内大地构造单元,属粤桂加里东褶皱隆起带的东南缘,云开古陆的西南端,吴川——四会大断裂西侧,中垌——廉江复式向斜南段。境内构造主要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1)褶皱构造。市境内地层褶皱强烈,元古界末期蓟县运动使前寒武系地层普遍遭受强烈区域变质,同时产生了线性向斜褶皱。加里东运动又使前寒武系地层进一步混合岩化,同时使前泥盆系地层普遍受区域变质,地层线性向斜褶皱更趋于强烈和紧密,混合岩及寒武系八村群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面,倾角55度左右。中生界后期,燕山运动亦表现相当强烈,使上古生界地层发生较开阔的向斜构造,中垌——廉江复式向斜就是其典型代表。

中垌——廉江复式向斜:分布于化州中洞至廉江中部,主要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组成,总体轴向北东——南西,但不同地段略有差异,北东段为北北东向,南西段为南东东向,中段构造线向南东呈弧形拐弯,复式向斜内次一级平行的长条形小型背斜、向斜发育、幅度1—3公里,一般背斜狭窄,向斜较平缓开阔,轴向主要倾向北西,两翼不对称,甚至倒转,常被北东、北西两组断裂切割所破坏。

车田背斜:分布于市境西北部,轴向北东,枢纽倾伏于南西,轴面近乎直立,南段倾向北西,两翼近似对称,局部向北西倒转,均由下古生界变质岩及混合岩组成,次一级褶皱发育,且轴向变化大,局部呈东西走向。

(2)断裂构造。该区断裂构造甚为发育,按产状划分主要有北东组断裂(主要有庞西洞断裂,古城——沙铲断裂、南圩断裂带)、北北西——南北组断裂(该组断裂在区内西北部和南东部较发育,属次一级的断裂构造,以扭性为主,兼压扭性特征)、北西组断裂(本组断裂比较发育,主要有谭村断裂、养山塘断裂、横山坡断裂、君山断裂、那彭嶂断裂等)、东西组断裂(主要有三合断裂、大崇山断裂、高山岭断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