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十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一个全国海洋宣传日,自然资源部明确2018年世界海洋日活动主题为“奋进新时代 扬帆新海洋”。
在新时代的奋进中,我市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眼界、更长远的考量来谋划“蓝色经济”的崛起,通过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对标“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要求,结合湛江“四大抓手”、“五大产业发展计划”,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三面环海的湛江,正在书写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构建蓝图指引方向
高屋建瓴开创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多个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大抓手,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的战略部署,其中出台的《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2017-2020年)》,是实现湛江蓝色崛起的重点开发计划,提出到2020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等五方面为重点任务,建成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是助推湛江蓝色崛起的重要引擎,为我市海洋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服务重大项目用海审批,推动了我市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据悉,近年来,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为湛江徐闻港区南三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工程、湛江钢铁基地等我市50余个重点涉海项目提供高效的服务保障。2017年,省和国家在我市确权发证项目6宗,确权面积170.0828公顷。加快推进亿吨储量大油田——乌石海区海油田开发,抓紧建设一批海上风电项目(首批装机容量12077千瓦)。
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是国务院批准同意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海情调查,按照国家、省调查办的工作部署,湛江市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完成了涉海产业清查、海洋产业调查和专题调查,全市认定涉海企事业单位1558家,其中规上企业192家,全市完成围填海和海洋工程、海洋防风减灾等6个专题调查,涉及150家企事业单位。通过调查摸清了我市海洋产业家底,对进一步提高我市对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支持能力,科学谋划海洋经济长远发展、维护海洋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化海洋科技支撑引领
海洋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海洋经济要奔向快车道,必然离不开科技的创新驱动。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带动蓝色经济扬帆出港。
2016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8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之一,也是粤、琼、桂三省(区)中第一批申报成功的城市,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专项奖励补助金,这意味着湛江在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道路上又跨出了重量级的一步。
2017年,我市出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完成首批资金分配,已有21个建设类项目单位已开工建设,开工率达82.3%,共投入自筹资金约3亿元,项目建设带动社会资金总投入为155亿元。
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广东海洋大学在海洋基础研究和海洋环境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海洋渔场保障服务技术、海洋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攻关,为引领和发展我市海洋经济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组织产业化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项目成果对接平台,以海洋生物业为亮点的海洋新兴产业崭露头角,我市海洋生物技术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海洋生物呈产业化、多元化快速发展,一批绿色、生态、健康的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加速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亮点。
其中,湛江健力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实施了高端海洋生物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主要利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为新型创伤修复材料原料,研究开发天然、无毒的新型创伤修复生物材料,实现了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湛江市博泰生物化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对虾加工废弃物绿色加工利用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产业链”,利用大宗虾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生产甲壳素、壳寡糖原料、壳寡糖新资源食品、新型生物药肥,加工过程废液废渣综合利用生产系列海洋生物肥料,实现了对虾废弃物资源高值高效利用、污染物100%达标排放的清洁生产创新产业链。
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和谐美丽海洋
行走在金沙湾观海长廊,一群群市民或悠闲地在海边骑车慢行,或遛狗散步,或和小朋友在海滨浴场的白沙滩上嬉戏玩闹,尽情享受地着美景。临街望景,碧海银沙、椰影婆娑、沙鸥翱翔……一个黄金海岸呼之欲出。
海洋是湛江得天独厚的资源,为了守护好这片蔚蓝的海洋,我市不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域生态环境正在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以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为抓手,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先后投入数亿元开展港湾养殖设施清理整治、金沙湾海滨浴场和渔港公园沙滩修复整治、湛江流沙湾生态修复项目建设、金沙湾南北岛整治、海东新区奥体中心附近观海长廊整治修复等。2017年,我市共投入1.5亿元开展硇洲岛海域海岸带整治工程、湛江湾(北部)海岸带海岸线综合整治及修复、广州湾大道等工程,全面提升湛江湾海洋生态环境,努力打造 “一湾两岸”滨海城市新名片。
同时,为加强海岸线功能管控和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海湾,我市印发实施了《湛江市海岸带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清理整治非法占用海岸带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目前,海岸带清理整治工作已全面启动,基本完成调查摸底工作。
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开展《湛江市湛江湾保护条例》和《湛江市海岸线保护条例》立法,通过制定并实施《湛江市浅海滩涂养殖管理办法》、《湛江市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规划》,开展《湛江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30)》修编工作。
目前,我市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湛江已建立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达13.6万公顷,占全市海域面积6.8%。拥有国家级保护区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
在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人工鱼礁9座,在建3座,建成人工鱼礁礁区面积8510.7公顷,制作和投放礁体9187个。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017年我市投入金额353万元,组织增殖放流经济物种和濒危物种放流活动15次,放流鱼虾苗5572万尾(包含淡水鱼苗142万尾),放流中国鲎10万尾,共增殖放流各类种苗6888余万尾。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提高涉海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及严控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的建设项目。对已核准的用海项目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开展督察;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确定围填海和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指标开展用海审查审批。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湾长制”试点工作,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研究海岛管理新机制,探索开展“岛长制”试点。目前相关试点工作方案正在制定中。
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下,我市海洋产业种类进一步齐全,规模明显扩大,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部分海洋科技研发水平和转化能力进入国内领先行列,海洋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高端临海工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产业航母”稳步发展,以中海油西部石油公司为龙头的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逐步形成,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等一批临港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湛江港重振雄风,货物吞吐量突破2.8亿吨,回到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港口物流业、海洋生物业发展势头良好。滨海旅游业凭借独具一格的南亚热带自然海滨风光,在省内乃至全国倍受瞩目。
2017年,我市渔业经济总产值445亿元,多项主要渔业经济指标连续十多年全省名列第一。湛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对虾养殖和种苗生产基地,对虾养殖面积、种苗、产量、饲料、加工、出口和流通等七大方面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省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形成养殖、饲料、网具、加工和销售等一体化的深水网箱产业集群,拥有深水网箱1300多个;成为全省水产品出口企业最多的地级市,共有水产品出口企业206家,其中有34家取得卫生注册出口企业资质。
近年,湛江荣获“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等全国性金字招牌,取得了“国家海产品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级食品(海产品)质量安全出口示范基地”、“国家南珠产品地理标志”、“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称号。
坚持“新思想”,开启“新征程”。市海洋与渔业局将坚定不移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对标先进、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奋发进取,全面实施“海洋经济、蓝色国土、现代渔业”的“品”字型工作计划,全面提升全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渔业发展水平。